公司新闻

追忆星空回响,坚守使命信念——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与“东方红一号”的峥嵘岁月

发布时间:2024-04-24 文章来源: 浏览量: 字号:


1970年4月24日,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“东方红一号”成功发射,中国人沿着这条星轨进入了探索太空的时代。当年为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本体加工及总体装配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(后文中也称科仪或科仪厂,现为北京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股份有限公司)如今也已走过了六十五年的悠长岁月。这是中国筚路蓝缕向着实现伟大复兴而艰辛探索、不懈奋斗的六十五年,也是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始终响应国家号召、服务国家战略的六十五年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跟着原中顾委常委、国务委员、“两弹一星”项目组织者张劲夫先生对时代和科仪的回忆,共同回溯这段峥嵘岁月。


跨越星辰的旋律,“东方红一号”升空


20世纪50年代,刚刚诞生的新中国百废待兴,面对当时的国际形势,党中央高瞻远瞩、审时度势、统筹部署、统一领导,果断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卫星的战略决策,全国上下一盘棋,迅速形成了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。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从构想变成现实,创造了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奇迹,逐步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的航天精神财富。


1958年,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在北京正式成立,自建立之初就致力于中国科学仪器事业的发展。基于中国科学院宝贵的科研设备和人才投入,张劲夫回忆道:“(科仪)可以生产电子显微镜、电子探针仪,许多相当先进的科学仪器都能够自己生产出来,武装我们各研究所,还供应国内其他一些单位,水平很高”。


时年5月中央有关会议提出:“苏联人造卫星上天,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,我们也要搞一点”。


与此同时,中央专门委员会决定,卫星研制任务由中国科学院承担,并将卫星研制工作作为当年的第一项重大任务,并且广泛借助了科仪厂的装配优势,张劲夫回忆道:“研究工作中需要搞许多非标准设备。比如,地面模拟真空实验设备,要有关部门帮助做出来,我们在地面上才能试验,而且在真空条件下试验。我们科学院在北京建立了科学仪器厂,作为人造卫星的总体装配厂,而当时我们科学院的外汇有限,我们花外汇购买的好设备都放在科仪厂。他们能做好多东西”。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下,人造卫星研制的地面设施一个接一个建立起来,重大难题一个接一个被攻克解决,人造卫星研制工作不断有进展和突破。


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,随着一声“点火”的号令,“长征1号”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将“东方红1号”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。晚上10点,卫星、火箭分离正常,成功入轨,标志着科仪光荣完成了“东方红一号”卫星本体的加工及总体装配任务,为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贡献了坚实力量。


肩负历史重任,绘就时代华章


“五六十年代,新中国成立不久,中国的工业化正在开展,我们的国力不强,科研力量不强,条件很艰苦,是真正的白手起家,是真正的创业”。1969年,为了推动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,当时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仪器厂逐步转移研发生产的主要目标,不断回应党和国家对国产科学仪器自立自强的战略需求,走上了电子光学、离子光学、真空物理技术工程领域发展新征程:


1965年,科仪研制成功DX-2透射式电子显微镜;1971年,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商用氦质谱检漏仪;1975年,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DX-3扫描电子显微镜;1977年,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立式涡轮分子泵;1978年,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扫描式离子探针。


2013年,研制成功国内首台磁悬浮分子泵,并通过科技部验收,打破国外垄断、填补国内该领域空白。此后,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不断加大对磁悬浮分子泵的研发投入,在半导体核心工艺与材料制备等应用中开展探索,实现规模产业化,助力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发展。


2014年,研制成功国内首台场发射枪扫描电子显微镜,并成功实现产业化,将场发射扫描电镜推向市场。最新的KYKY-EM8100系列场发射扫描电镜,分辨率达到1nm,国内领先,接近世界先进水平。


一代代科仪人始终响应时代号召,秉承求真务实、埋头苦干的精神,不畏难、不气馁,以攻坚克难、勇担重任的气魄,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,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,助力我国科学仪器和航空航天事业发展。
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教育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传承老一辈科学家以身许国、心系人民的光荣传统。时光回眸,缅怀英杰,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作为“东方红一号”成功发射参与者和见证人,在艰难时刻勇担历史使命,助力科技强国。面对发展新形势,澳门新葡萄新京威尼斯987将继续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,聚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,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,为打好科技仪器设备国产化攻坚战作出新的贡献。


(本文部分内容引自张劲夫先生1999年发表于人民日报的文章《请历史记住他们——关于中国科学院与“两弹一星”的回忆》)


分享到:
XML 地图 | Sitemap 地图